编者按:
光照在农业生产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不仅是作物生长的能量源泉,还直接影响作物的产量与品质。生物光照技术作为光照农业技术的核心,无疑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近年来,随着LED等高效光源技术的快速发展,光照农业的应用前景更加广阔。当现代农业光照技术与物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高效融合,并在多领域得到应用时,将为农业生产带来更多深刻的变革。 日前,农民日报刊发题为《“一束光”如何照亮农业生产?》的文章,介绍了农业照明在全国各地现代化农业发展中的成功案例和成果经验。我们将陆续整理刊发。
补光如何补足农户“钱袋子”?
在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逯宝合作社理事长薄素梅忙着计算过年期间草莓的销售额,今年年初,合作社温室收获的第一批草莓比往年早了近半个月。“错峰上市是种植户提高经济效益的一大策略,那么如何让又大又红的草莓提早收获呢?有人说是膨大剂,有人说是催熟剂。而薄素梅说“我必须辟谣,提前上市的草莓,其奥秘在于‘一束光’。”植物与人一样,多晒太阳长得壮,而在温室里的草莓,被藤蔓与叶片遮挡着的果实可能出现光照不足的情况。去年,逯宝合作社的温室里安上了补光灯,早晚各补光2小时,有效弥补了自然光照的不足。补光后的草莓品相好、口感佳,而且成熟速度加快,能够提前上市抢占市场先机。
专家指出,育苗阶段补光可以让幼苗长得更壮,抵抗力更强,即使幼苗的售价略高,种植户仍愿意购买,因为整体效益更高,同时降低了病害造成的潜在损失。“如果没有足够的光照,苗会长得细弱,节间拉长,最后就成了‘徒长苗’。‘徒长苗’外表看起来只是瘦高一点,但实际上质量差、生长情况不好,光照会增加幼苗的粗壮程度,从而提高幼苗抗逆性。
8年前,山西农业大学教授李灵芝到阳高县挂职副县长,开启了光照农业的实践。当时阳高县有83个贫困村、2.2万多贫困人口未脱贫,通过产业扶持示范,带领农民尝试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实现产业扶贫。阳高县的胡宝是位有情怀的农民,把种西红柿当作养孩子,也相信借助科学的力量更能“养好孩子”。他说“多亏补光灯,以前西红柿只能结三架果,现在轻轻松松长到五架果,产量增长,收入翻番。”初期投资每亩地大约3万元,用于购买和安装LED补光灯及相关设施,部分资金由乡村振兴专项资金支持,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民的资金压力。胡宝说,“使用补光灯后,每个温室西红柿增产1万斤,即额外增加2万元收益,而每个温室使用补光灯的电费一天在10元左右,冬季使用补光灯70天,总电费700元,与增加的收益相比,电费成本都可以忽略不计了。”
除了产量带来的收益,补光带来的隐性降本也不容小觑。“补光灯不仅提供光照,带来的温度提升会抑制湿气的积聚,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植物的抗病性提高,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相应减少,节省了不少成本。过去一年施肥20次,补光后施肥次数可减少5次左右,节省肥料成本2000元。”市面上的补光灯价格不一,一亩地的补光设备投入从2000元到5万元不等,对于补光灯的选择,当地农民有自己的看法:“便宜的档位可以达到基本效果,但灯珠数量少、能量低、照射范围小,我们做农业的要有长期投资精神,我选择2万元的补光设备,使用寿命可达10到20年,长期来看更具性价比。”
为推动设施农业发展,缓解农户资金压力,去年3月,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对实施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回收循环利用、标准提升四大行动等作出具体安排;去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措施》,统筹安排3000亿元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持续推动“两新”政策落地见效。阳高县积极响应,实施设施农业改造项目,对5000亩老旧日光温室大棚进行升级改造,总投资达1000万元。除了更新棉被、缓冲间等设施设备,还加固墙体,提升温室的保温性能。在项目将引入新技术和一批先进设备中,补光系统备受关注。
(综合整理自农民日报记者钟欣 庞博)